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甬环宝
开篇语
春风拂绿三江畔,志愿星火暖甬城。在3月5日志愿者日到来之际,“宁波生态环境”推出“绿动甬城·志愿之光”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那些用脚步丈量青山、用双手守护碧水的生态志愿者,记录他们守护生态底色的暖心故事,传递“美丽宁波 我是行动者”的公益精神,让我们携手共绘生态宁波的美丽画卷!
象山县绿丝带志愿者协会成立时间:2010年12月
志愿者人数:约1000人
团队负责人:郑江
三月的海风裹挟着春意,拂过象山蜿蜒的海岸线。在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到来之际,我们走近了象山县绿丝带志愿者协会——这支成立15年的民间环保力量,用行动诠释着“向海而生,与绿同行”的信念。从海岸净滩到海底探捡,从校园宣讲到全民动员,他们以“绿丝带”为纽带,串联起一座城的环保之心,织就了一张守护海洋的生态之网。
“净滩”近2万公斤垃圾
早春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大海,美丽的海水在春风里荡漾,象山县墙头镇西沪港畔的村民坐上小竹筏,正忙着在海里捞海藻、收牡蛎,一派繁忙景象。
人群里,一群身穿志愿者马甲的“环保卫士”尤其显眼,他们手持垃圾袋,巡逻在海岸,义务捡拾垃圾。象山县绿丝带志愿者协会西沪港环保小分队队长陈宝云说,这样的净滩行动,他们已经重复了200多次,“眼看着这里一点点变得干净,变得美丽,心中十分欣慰。”
海水永远不知疲倦地涨潮、退潮,在一次次退潮时,会把海里的垃圾留在海滩上。旧轮胎、厚重的布、饮料瓶、废塑料、破洞的渔网、扭成一团的船绳……垃圾来得再多,志愿者们都不会放过。有些垃圾“块头”很大,用夹子根本夹不住,他们就用双手去抱;有些垃圾“个头”很小,而且嵌在礁石缝里,他们就弯下身子用力去扯;还有些垃圾在湿滑的斜坡处,他们就三三两两地合作,手拉手地组团上阵,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把垃圾捡上来……
2011年,“绿丝带”启动“清洁百里海岸线”公益净滩系列活动,首次将环保触角伸向海洋。志愿者们以家庭为单位,大手牵小手,一边捡拾垃圾,一边科普垃圾分类知识。沙滩上弯腰的身影,成了最生动的环保课堂。这一活动不仅清理了数吨海滩垃圾,更在亲子互动中播撒了绿色种子。活动从零星试点发展为常态化行动,已成为象山市民心中“守护海洋”的代名词。
每次活动,志愿者们都会捡上几大袋垃圾。拎着沉甸甸的垃圾袋,丝毫没有觉得吃力,更多的是自豪和开心。因为他们知道,拾取的垃圾越多,暴露在环境、海洋中的垃圾就会更少,美丽的海岸线就会更加持久靓丽。
截至2025年1月,“绿丝带”已成功开展 315 场次活动,3283人次的志愿者热情奔赴,巡护岸线长达 671.8 公里,累计清洁海岸垃圾 18201.5 公斤。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志愿者们无数的汗水和付出,是他们对这片土地、这片海洋深深的热爱。
从海岸到海底的护海之路
2022年,象山县绿丝带志愿者协会参加了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极氪智能科技联合发起的“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项目根据象山县海域区划分别设石浦港、东海湾、西沪港队、大目湾、象山港 5 支小分队。每支小队每月活动 2 次及以上,开展净滩和宣传活动,为保护象山县的海岸线生态环境默默奉献着。无论是夏日的烈日炎炎,还是冬日的寒风凛冽,都无法阻挡他们坚定的步伐。
不止用脚步巡护海岸线,“绿丝带”还不断拓展“业务范围”,一头扎入蓝海,向海底深处的垃圾挺进。
2024年6月,一场特殊的“海底清道夫”行动引发关注。“绿丝带”联合海事部门、潜水俱乐部,组织志愿者潜入渔山列岛海域。潜水员董航背着氧气瓶,在珊瑚礁间穿梭,从渔网碎片到塑料瓶,将深藏海底的垃圾逐一打捞。“这里本该是鱼群的家园,现在却成了垃圾场。”他的呼吁通过镜头传遍全网,触动了千万网友的心,更带动了更多人增强环保意识,共同守护海洋生态环境。
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绿丝带”志愿者们初心十余年不改。2016年,2000人组成的绿色出行队伍浩浩荡荡走过象山街头,这场“万人毅行”将低碳理念植入城市肌理。从“无车日”倡议,到共享单车维护等行动,他们持续推动着市民出行方式向绿色转型。
从海岸到海底,从校园到社区,象山县绿丝带志愿者协会用15年光阴书写了一部民间护海传奇。他们不是超级英雄,而是我们身边一个个普通人:退休教师、渔家少年、白领青年……无数微光汇聚,照亮了生态守护之路。
来源 | 宣教信息中心
编辑 | 甬小环
审校 | 刘金鑫 王璐 蒋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