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系统的专家、领导和媒体在宁波开启了一段特别的“绿色之旅”,参加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及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现场观摩活动。
这次“旅程”,他们分别走进宁波(鄞州)生态环境志愿者之家和位于北仑的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宁波北仑岩东水务有限公司,并现场参加首批全国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启动仪式,全程“干货”满满。
生态文明“宁波范儿”吸引全国目光
全国级盛会,何以选址宁波?观摩活动中的一个环节,给出了答案。
在宁波钢铁厂区内举行的2025年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启动仪式上,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一批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及第五批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开放单位名单,宁波总计30家企业上榜,数量不仅位列全省第一,在全国也呈领先之势。

活动现场
宁波新增的30家企业中,第一批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7家,第五批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开放单位23家。至此,宁波拥有国家级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单位达35家。
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宁波在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有着厚重基础、独特优势,更有着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一直以来,宁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如今,甬城在全国已走出独具一格的生态文明“宁波范儿”——
推动城乡全域共建,以“千万工程”为牵引,高标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垃圾分类、绿色出行、无废城市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推动机制多维共治,率先探索湾(滩)长制等创新制度,制定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建设指南,推动61家市级以上环保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数量居全国前列,目前正在进一步探索汽车制造业等新领域向公众开放。
推动生态全民共享,大力宣传“没有旁观者、局外人,都是主人翁、受益者”理念,打造环保志愿服务示范之城,现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40支、正式注册生态环境志愿者超1万人……

宁波三江口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天的宁波,诗画江南遍地有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市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创历史新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15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真正让全民共享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红利。
这样的宁波,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环保设施公众开放与志愿服务活动相互助力,自然吸引全国目光。
它们让“邻避”变“邻利”
当天下午,北仑的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岩东污水处理厂作为“新老四类”开放单位中的典型代表“开门迎客”。
与会代表们首先来到了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在铁水梨花、裂变成材等公众开放点观摩“钢铁之美”,在研学展厅中沉浸式了解环保知识,在绿意盎然的创新园感受“钢铁森林”的新风貌。一位代表惊叹道,“没想到钢铁厂里竟然有这样一番新天地,真是打破了我对工业大厂的刻板印象。”

宁波钢铁参观中,大家被文创产品吸引
如同参观代表们感慨的那样,这里,铁水奔流与绿树成荫相得益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与沉浸式的科普教育深度融合,让公众近距离感受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化解了居民们对工业大厂的“邻避”效应,将其转化为工业与人文和谐共生、共荣的“邻利”效应。
在岩东污水处理厂,以现场讲解员张继勋命名的志愿服务工作站,引起了观摩团的注意。这也是北仑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的一个新亮点,将环保设施开放和环保志愿者服务相结合。
这个以“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张继勋命名的工作站,展示着他二十年志愿服务的经历,也记录着北仑环保志愿服务的发展,从最早成立的岩东节水大队,到如今集聚10支志愿者队伍的“绿满港城”环保公益服务中心,从最初的组织“小鱼治水”鱼苗放养活动,到“守护海岸线”“民间嗅辨师行动”等生态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矩阵,志愿力量不断聚集。

“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张继勋化身讲解员
“作为设施开放的阵地,我们希望公众来到这里,不仅能够了解我们环境治理的举措,也能感受到这份志愿热情,理解我们,加入我们,成为我们!”张继勋指着展厅内的互动展板介绍。
这种环保设施开放与生态志愿服务的“绿色融合”,正是北仑环保设施开放工作的一大亮点。自2020年起,北仑不仅实现国家要求的“老四类”设施(监测、污水、垃圾、危废及电子电器废弃物)100%开放,更从区域产业特点着手,率先探索“新四类”设施(石化、电力、钢铁、建材)开放试点。目前,北仑已建成市级设施开放单位18家(包含国家级‘新老四类’设施开放单位10家),此外北仑还积极培育汽车、造纸、电镀、科研院所等10余个重点行业,年均接待公众超1.5万人次。“新老四类”从“应开尽开”到“全域领跑”,成为全国唯一“八类设施全品类开放”的区(县、市)。
宁波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何以成“样板”
如果要从身边的一棵树开始着手与大自然建立链接,你会如何去观察它?在宁波(鄞州)生态环境志愿者之家,宁波市首批自然笔记导师胡勇作为一名志愿者,正在和一群热爱自然的小朋友分享“如何观察一棵树”,生动有趣的讲述,让前来观摩的“大朋友”也着了迷,听得挪不开脚步。

宁波首批自然笔记导师、志愿者胡勇为小朋友们分享如何观察一棵树
这个由鄞州生态文明体验中心打造而成的全省首个市级生态环境志愿者之家,如今已是宁波市40支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志愿服务队伍、1万注册人数的“娘家”。这里不仅可为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孵化—管理—实施—推广”全流程的跟踪服务,更可不断健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宁波的生态环境志愿者们,正成为环保宣教、科学普及、环境监督、净滩护水、增殖放流、候鸟守护等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参与力量。围绕生态环境服务微民生的主题开展多项活动,“守护海岸线”志愿活动持续十年开展,累计开展净滩行动2560次,清洁海岸累计超1200公里;“甬有生态”亲子课堂公益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科普生态环境知识,累计参与人次超2万;“环境问题老娘舅”等活动累计开展百余次,监督调解环境异味扰民等生态环境问题……

“神话之鸟”在宁波象山安了“家”
宁波志愿者的故事,逐渐走出东海之滨,迈向更广阔的世界。象山县“守护神话之鸟”项目,连续十四年成功招引中华凤头燕鸥,并成功孵化出209只雏鸟,为全球濒危物种和海鸟保护提供示范;北仑区建立全国首个环保公益基金,广泛发动区域企业、社团、爱心人士参与“绿满港城”行动,共同打造出了“敦亲睦邻”环保公益品牌;创成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大堰镇和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龙观乡,两地的志愿者们在环境整治及环保教育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新风浸润乡土。2名宁波生态环境志愿者荣获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称号,“守护中华凤头燕鸥”和“象山人拯救抹香鲸的故事”在COP15会议上向全世界展示……
网上预约、云参观,被赞“耳目一新”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宁波将环保设施公众开放与志愿服务的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二就是公众开放形式和现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大量数字化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信息与公共关系协调中心主任张津在现场参观后说,她要为宁波大大点个赞!
在北仑,当地一直在探索环保设施开放的更多可能性。为了进一步扩大设施开放的覆盖面,北仑政企合作开发了“绿满港城”公众参与平台,集中展现了北仑区开放的市级以上18家公众开放单位。并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出VR全景“云展厅”和线上科普宣传片,构建“线上+线下”双轨开放模式,让设施开放形式更加多元,展示场景更为生动,公众参与也更为便捷。

扫码就可预约和“云参观”,被各地代表点赞
“以数字化赋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越来越多的开放单位开通了网上预约参观,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走进’当地的循环产业园、再生资源回收站等,仿佛亲临实地探访,有效增进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宁波将在环保设施开放、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等方面,不断优化硬件软件建设,更在科普教育和公众参与上探索出更优的“宁波路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经验”。
甬派客户端记者 滕华
通讯员 刘金鑫 严卓慧